查看原文
社会

我在美国高中,校篮球队就是一个“小型职场”

高墨樵 三联生活周刊
2024-08-06

*本文为「三联生活周刊」原创内容



转学到美国高中后,我加入了校篮球队。没想到顺风开局后,迎接我的是语言障碍、伤病和情绪上的高压。高中球队就像一个小型职场,我需要找到自己的优势,争取每一个转瞬即逝的上场机会。三年里,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外来孩子,变成了一个更成熟的运动员。热爱和坚持,这是篮球教会我的事。

文|高墨樵

编辑|刘敏

人生第一次毛遂自荐

2021年7月,我刚来到美国,那时美国的学校在放暑假。到美国之后一打听,学校的篮球队的队员初选已在6月进行过一次,秋季学期开始以后才能进行下一次选拔。那时也正是新冠传播厉害的时候,学校的体育馆关了。有人告诉我,校篮球队最近都在公园打球,有空可以去看看。

这时我刚来美国不到一周,在附近的体育公园里,我第一次见到了我们高中的篮球新生队(freshmen)。我走到教练面前,用磕磕巴巴的英文问:我可以上场试试吗?

现在回想,教练一定非常惊讶,哪冒出来一个中国孩子就要掺合训练?我后来才知道,美国篮球校队的训练非常严格,每次的队员、战术、阵容都是提前规划好的,教练有绝对的权威,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计划。

但那天教练很好心,一节对抗即将结束,最后几分钟时,他同意让我上场试试。

一上场我就有点遭不住了。虽然在北京时,我天天都跟朋友打球,但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强的同龄人——我完全跟不上他们的跑动速度,人家跑两个来回,大气都不喘,我追起来腿都在发抖。

“慢一点慢一点。”我用英语说,盯防的男生看着我笑了,说“OK”。

篮球传到我手里时,我决定用点技巧。对手比我还高,我胯下运球后虚晃一下,假装投篮,对方跳起来,半秒后我才跳起来真正投篮。虽然对手立刻舞动双手挡住了我的视线,非常幸运的是,球还是进了。

想来太神奇了,那天在场上,我把在北京学到的一些奇怪的运球动作,和自己看过但还没练过的动作,在短短几分钟里全都用上了。尤其最后2分钟, 我打得太好了,帮助球队连得了6分。

下场时我看到教练满眼都是惊喜,他问了我的名字,立刻给别人打电话:今天有个中国来的孩子,叫Michael,非常有潜力,你一定要见见他!

开学后,新生队开始了真正的试训,全校一共3000多个学生,当天的招募活动来了100多个人。高矮胖瘦,各种族裔的都有,我这一次的表现其实非常一般。没想到,100多个新人里,只选了我一个,应该还是公园那次让教练的印象太深刻了。

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,没有发憷,主动为自己争取机会,并得到了惊喜的结果。

时隔两年多,现在回头想,打篮球重要的是自信心——有自信,上场的时候你就能发挥最大实力的80%。想想在公园里那几分钟,我运气也太好了,发挥了100%。当时我甚至觉得,美国的校队也不过如此嘛。

但我没想到,好运气和自信心,很快就用光了。

妈妈,我可以回国吗?

在北京的时候,我也在初中的校队打球。唯一的教练是一位体育老师,队员也都是普通学生,大家聚在一起完全是因为爱好,平均每半个月会训练两次,一起打球的朋友后来有很多考上了北京四中、人大附中——都是北京最好的高中,实际上我很多北京的队友都有很强的运动天赋,但因为学业任务太重,平时运动的时间非常少。

在美国,一切都不一样了。我所在的加州,每年1000多所高中都会参与校际篮球联赛,我们学校的篮球成绩大约排在前200名,大家会为了排名竭尽全力。秋季学期一般是一周三到五练,每次两个小时,强度非常大。

我一进校队就发现,我遇到的第一个障碍,不是身高体重,也不是运动强度,而是来自语言!

“Reverse the ball!”第一场训练,我就被教练嘴边的术语搞蒙了,他每次喊出这句reverse the ball,我都听得一头雾水,reverse是“反转”的意思——过了很久我才搞懂,这句话比字面上更复杂,不是简单的“反转这个球”,而是球传过来后,要往另一个方向继续传。

战术术语实在太难了。上场前,教练叽里呱啦说了一大堆,我以为是要摆出联防的阵型,真开始联防时,教练又喊出一句话,我拼命往前跑,却发现所有人都在往我的反方向跑。这让我看起来特别傻。

一次比赛时,我还是听不懂教练在喊什么,紧张之下,干脆我一拿到球,就自己拼命往前冲,硬是突破了好几个人的防守,把球投进了。

可是一回头,教练满脸都是愤怒:你在干什么?!你为什么记不住战术!

他立刻把我换了下来。相比于某个队员突破能力强,他更需要一个完整的团队,需要场上五个人成体系地密切合作。

“Michael,你不能老凭着自己的感觉打。”教练其实对我非常好,他私下甚至会带着我去校外篮球馆打野球,他说,明明在场上大家已经跑出了阵型,可一声令下之后,却眼看着我跑反了方向,或者把球传给了错误的队员。“Michael,你为什么不能专注一点呢?”

其实我不是不专注,而是比赛时很难同时处理好打球和听懂口令的两个问题。语言是每个外国学生都要经历的第一道关,我的障碍,提前出现在了篮球场上。

我的上场时间变得越来越少,渐渐地,教练不再让我当首发了。我的自尊心让我变得更敏感了。训练和比赛时,大家都会在场上喷“垃圾话”,比如讥讽对方“你软得跟婴儿一样”。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,是因为队友们甚至提前用翻译软件把这句话译成了中文,在场上喊给我听。

这些队友们都是土生土长的美国男孩,在学校里碰到,他们会远远地热情招呼我,这让我心里挺暖和。同学们叫我一起去吃饭,也找我去家里参加派对,可在派对上,我又觉得自己像个傻子:队友讲Tiktok上最热门的网红,讲学校里的新瓜,他们会让我重复那些梗,我一旦露出迷惑的表情,他们就笑得更开心了。

这是种族歧视吗?身在其中,我又能察觉出微妙的区别。有队友专门跟我解释:Michael,我们不是在排挤你,是不把你当外人,才这么跟你说话的。

可我就是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:那些段子是属于他们的文化,当所有人开心地大笑时,我只能呆呆地坐在那里。

在新生队的第一年我过得稀里糊涂,一半时间都坐在替补席上。最委屈难受的时候,我每天睡前都躺在床上想战术,默背今天教练喊过的术语。

更多的还是想回国,回国多舒服啊,在北京,我喜欢开玩笑,跟所有人都是哥们儿,也是“小团伙”的中心人物。但在美国,我有点像一个累赘。

我提到想回国,妈妈说,你不能逃避。我心里想,你压根就不懂我在遭遇什么。

破局,在球队存活下来

我能依靠的只有自己。

我开始疯狂找教练,不停地问他,我怎么能上场,怎么能变强?我的教练不到30岁,他其实也像个大孩子,教练说,你快把我烦死啦!连队友们都说,Michael,你不要这么急变快变强,急是急不来的。

这其实就是浮躁的表现。在网上也经常看到类似的男生,整天说自己多么热爱篮球,问人怎么能快速变强——我们太想走捷径、太想让别人看得起自己了。其实真正该做的,是日复一日的训练,持续地让自己练好基本功,把该做的做好,并且展现出来。

爸爸妈妈帮我出了个主意,他们让我想想,我的优势是什么?我能为这个球队提供什么?

我想我有决心和毅力,也有体格。在北京的校队,我一度也被队友们觉得水平不行,初二正赶上新冠停课,我买了比普通篮球更重的球,在楼下小花园练习拍球,北京冬天最冷的时候,我也每天自己在户外练好几个小时。那两年恰好赶上我窜个子,不知道什么时候,身体就变得更结实了,回校之后跑1000米,我突然就能跑进3分12秒,在球队也变成了主力。现在即使在美国,我的体格也比同年级的大多数队员强壮,我应该有信心。

经过了一段刻苦训练和心态调整,我又重新找到了状态,打得也越来越果断,我的自信心重新回来了。

到了10年级,我又被选入学校二队(junior varsity)。但这一年,又有一个意外挫折。放感恩节假的时候,球队是有训练和比赛安排的。妈妈不知道,提前订了去度假的机票。教练不让我走,妈妈很不理解:这是学校给放的假,为什么不能出去玩呢?其实前后加起来也就一周时间。

你猜怎么着?等我度假一回来,就没有上场机会了。

这是球队给我的一种惩罚,放假那三场比赛我都没能上场,在队内,我的信誉清零,教练让我从第三梯队重新一点一点往上打。

在北京的时候,篮球不可能是我生活的重心,平时训练就不是很多,每到期中、期末,训练更要为考试让步。有时上课铃响了我还我争分夺秒再投个篮,等抱着球跑回教室,结果肯定是罚站。年级越高,打球的人越少,到了初二,很多时候打球都凑不齐人。

但在美国的高中,教练要求我们珍视自己的球队:你既然进入了一个集体,就要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,为同一个共同目标牺牲,不能今天你不来,明天他不来。如果连自己球队比赛你都不看,你真的关心这个它吗?教练总说的一句话是:“Like a family(像一家人一样)!”

中国的父母到了美国,其实也总在盘算,参加运动队对升学到底有什么好处?如果不能打职业联赛,天天这么训练不浪费时间吗?度假这件事给了我妈妈很大的文化冲击,后来,是一位朋友告诉她,在校队打球,其实是个人能力和意志品质的最好证明:如果一个学生能在校队待满上三四年,不仅代表着ta强壮,有运动能力,更代表ta有团队协作能力,能牺牲休息和娱乐时间,有坚韧不拔的毅力。

对我们全家来说,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。篮球此时让我开始真正思考,生活里到底哪些事情,对我来说是更重要的。

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投入

在10年级结束后的暑假,在中锋的位置上,排在我前面的还有两个人,他们一个比我高壮,一个比我跳得快,对抗时这两个人拿身体怼我,在我头上乱蹦乱跳,我一点办法都没有。

但这时我发现我其实已经有了一个新的优势——我更懂战术。我平时就非常喜欢看各种讨论战术的视频,过去整整一年,我的英语水平也大大提高了,我不仅对赛制越来越熟悉,而且可以把教练的战术全背下来,在场上也总能准确执行。而那个两个更壮的男孩,却总在战术上犯错误。我很快又发现,球队里有两个男孩投篮特别准,此后我一拿到球,遇到盯防,我看着那两个人谁空着,就马上把球传给他,对方总是一投就进。

我还不断开发适合自己的技术,研究怎么吸引对手盯防,怎么甩开空位,怎么让自己的跑动更聪明。当队友被包夹时,我变成那个总能接住传球,替他解围的人。相比之下,那两位中锋却迟迟没有这个意识。

就这样,我上场的时候,我们队整体得分变得更多了,好比平时队友每人平均得8分,我上场后,每个队友能得到12分、13分。很快,我的上场时间也变多了。又很快,在10年级的赛季初,那位跳得比我高的中锋,因为总无故旷掉训练,打球时也吊儿郎当,也被教练开掉了。

到了11年级,我终于顺利进入学校一队(varsity),也回到了首发的队伍里。可故事讲到这,还是没有一帆风顺的结尾,我至今还在不停地在篮球上跌跟头。这次遇到的是伤病。

到了10月,我在一次抢球时崴了脚,被诊断出韧带撕裂,脚一碰地面就钻心地疼,很长时间都要拄拐出门。

那原本是我在球队最顺风顺水、势头最强劲的时候。受伤后,我整个赛季都报废了。但在美国,就像之前说的,Like a family,只要你不是伤到躺在床上不能动,你就得参加训练和比赛,你可以不上场,但你必须到场,观摩或做服务工作。所以,受伤后的那两个月里,每天球队训练和所有的比赛我都要拄着拐杖或者一瘸一拐地到场。有的比赛地点很远,爸妈要开车两个小时,送我到球场,我们坐在那里,看完整场比赛,再开两个小时的车回家。

回程时我总是沉默,说什么呢?我心情太差了。

只要打球,就要持续地感受、抵抗压力。9年级时跟我一起打球的十几个队友,但每一年都在流失,等到第三年,只剩下我和另外4个老队员。我也无数次想过要退队,但又很不甘心,来到异国他乡,是篮球帮助我破局,帮助我融入集体,赢得大家的尊重。

“Toughness(坚韧).”我越来越理解了这个词。大家都讲投入和回报,在篮球这里,我认为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投入,一种胜利。越到低谷、到伤病的时候,这种坚持更考验人。当人们跟我寒暄:你打的是首发吗?一般上场得多少分?我这时候总会非常尴尬,我没法开口告诉别人,我其实压根上不了场。

到了年底,我的脚伤已经好了,我认真投入训练,期待被选入比赛阵容。但教练迟迟不给我上场的机会——到了季后赛更是如此,每一场比赛都会记入战绩里,教练怕影响球队的化学反应,更是尽量不换人了。每次公布名单,就是我期望与失望的反复循环,最终每晚要坐在板凳上,给队友们鼓一晚上掌。坐在板凳上,想到身后坐着的父母,今天又开了这么久的车送我,为我付出了这么多,我心里非常不好受:我打这篮球到底有啥意义呢?

在今年1月的一次友谊赛上,有个队友发挥得不太好,教练喊他下来,又指着我,“Michael,take him.(迈克,你去换下他)。”所有队友都特别惊讶地看向我,因为开赛四周以来我压根儿就没上过场。但就像三年前一样,我又抓住了这最后4分钟的机会看了一个冬天的比赛,我了解这只球队现在战术和节奏。上场后,我给球队的传球运球做了很多贡献,也相信所有人都看出来了这一点。

机会转瞬即逝,有时候只有几分钟,就看你能不能顶住心理压力,不要把球运弄丢。几天后,我就又出现在了比赛名单里。

上了赛场,当然又有在赛场上的压力。一次,在我等待上场时,听到身后观众席上传来对方球迷的“垃圾话”:“别打球了,回家做数学去吧!”(话里的意思是亚裔人种除了做数学,别的什么也不会),但我根本不理会,我知道这种明显涉嫌种族歧视的语言在美国也被视为“垃圾”,我还会被这种话打倒?那一场我发挥得依然不错。

这个赛季结束时,有两个队友从头到尾,一场比赛都没打成。最后一场时我们输掉了比赛,意味着我们队的赛季正式结束,有两个又高又壮的美国男孩当场哭了。我理解他们的心情。

篮球就是一个高竞争性的运动,每天我们的训练就像一种竞争。就像在战场上打仗,你得为自己抢到战壕。我现在更能理解处在逆境中的人了。这两天,我们学校的几个队伍在练习打比赛。我发现对面队伍里,有一个黑人男孩打得特别差,远远就能看到他非常沮丧。

他下场后,我专门走过去和他打招呼:嘿,哥们儿,你是不是心里压力很大?他非常惊讶,你怎么发现的?

“我体会过更难的时刻。”我坐下来告诉他,我也遇到过状态不好的时候,还经历过学语言的困难、伤病的困难。

我们继续聊起来,在体育竞技活动中,其实不论国籍,也不论年龄、年级,我们都会感受到同样的压力和焦虑。这个男生非常感谢我的鼓励。三年前,我可能从未想过,自己可以变成一个局内人,变成一个能真正体会到本地朋友内心感受的人。

想起来有趣的是,我篮球“生涯”的开始并不是在中国,而是在日本。因为爸爸工作的关系,我在日本上了小学一年级,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参加课外的篮球活动,虽然因为不会说日语,懵懵懂懂的,但是我发现,篮球场上有时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语言,彼此就能沟通和理解。因为一直喜爱,回国后我先后又进了小学和初中的校队,从来就没有想过哪一天会放弃。没想到未来有一天篮球又帮助我,进到另一个文化。虽然后来经历了种种的起伏,但我感受更多的是它给我带来了太多的乐趣,让我交到了更多的朋友,也让我理解了更多的人生道理。

现在我的文化课成绩也更好了,篮球队规范的第一条就是“要永远把学习放在第一位”。我的成绩现在是中上吧,还完成了一些大学先修课程(AP课程)。我好像突然就明白了,学业成绩是能决定我未来的很重要的一环,我需要知道孰轻孰重,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坚持下去。这也是篮球教给我的。

热爱和坚持,这是篮球教会我的事。

点赞”“在看”,让更多人看到






 排版:桃桃 / 审核:然宁


招聘|实习生、撰稿人

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:《三联生活周刊》招实习生、撰稿人

本文为原创内容,版权归「三联生活周刊」所有。欢迎文末分享、点赞、在看三连!未经许可,严禁复制、转载、篡改或再发布。

大家都在看






点赞”“在看”,让更多人看到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三联生活周刊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